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教育部近期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艺术与设计类学科作为连接人文、科技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其专业建设更应紧跟时代步伐,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新兴技术,培养具备跨界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微专业建设并非简单的课程拼盘。它涉及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团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等多个环节。目前,许多高校在微专业建设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确定微专业方向以对接产业需求?如何设计兼具吸引力与实效性的课程内容?如何评价微专业的教学成果?如何将微专业与现有学科资源有效整合?
为应对以上挑战,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号召,提升全国高校艺术与设计类学科的创新能力与办学水平,特举办此次高研班,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和一线实践者,共同探讨微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各高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助力高校在艺术与设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培养更多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主办单位:未来设计师大赛组委会
二、研修时间:2025年9月22日-9月29日(每晚19:00-21:00)
三、研修对象:
1.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院系负责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
2.负责微专业、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等相关教务工作的管理人员。
3.对微专业建设感兴趣并致力于课程改革的骨干教师。
4.有意向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校教师。
四、研修方式:
1.专题讲座——专家系统性地讲授理论知识与宏观趋势。
2.经验介绍——深度剖析成功案例,学习借鉴其方法与路径。
3.互动研讨——集中讨论、咨询头脑风暴,解决具体问题。
4.实践工作坊:动手实践,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微专业方案。
五、研修目标:
1.掌握微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理解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战略意义。
2.能够独立或在专家指导下,以制定本校艺术与设计类微专业的建设方案为考核成果。
3.与同行交流经验,建立高质量的学术与合作交流网络。
4.以微专业为教学创新,突出课题申报特色,提高参加各类教学创新大赛竞争力。
六、研修证书:工信部下属单位颁发双师型证书(含42学时)
七、研修班宗旨
1.引领理论:深入剖析微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教育理念与政策导向,掌握微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法。
2.指导实践:聚焦艺术与设计类学科特色,提供微专业从0到1的建设路径,分享成功案例与宝贵经验。
3.赋能创新:探索设计人工智能、乡村设计、艺术疗愈、社会艺术教育、设计与技术教育、生物创意设计、设计管理与监理、数字制造设计、设计商业与营销等就业范围,助力微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升级。
4.搭建平台:为2026年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艺术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设计类为专业建设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高校间的资源共享、经验互鉴与协同发展。
八、研修内容
本次研修班课程体系设计严谨,内容丰富,涵盖理论前沿、案例分析、实践工作坊、专家对话等多种形式,确保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一部分:高校设计类微专业建设的宏观视野与顶层设计
包括高等教育改革与微专业发展趋势,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内涵与方向;人工智能环境下艺术与设计学科的转型与机遇,国内外微专业发展的现状、模式与未来趋势;国家及各省市关于微专业建设的政策解读,艺术与设计类微专业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如何进行市场调研,洞察行业趋势与社会需求;如何基于学校与学院特色,确定微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方向;微专业与主修专业、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关系与协同发展;跨学科融合路径:艺术设计+科技、艺术设计+管理、艺术设计+人文等。
第二部分:高校设计类微专业建设核心实践经验与案例
包括邀请先行先试的部分高校设计类微专业建设案例分享,涵盖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用户体验设计、数字文创、乡村振兴等热门方向的微专业案例,深度剖析案例背后的逻辑、方法与成效。不同类型院校设计类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大纲设计;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OBE);如何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结构;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与衔接;教学大纲的撰写规范与要点,突出微专业的特色与实效性;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坊学习(Workshop)、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在微专业中的应用;微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如何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能力发展:如何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设计者”与“学习指导者”;如何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学生反馈、用人单位反馈等数据,持续优化微专业建设等。
第三部分:未来设计教育与设计类微专业建设:
包括AI在设计微专业建设流程中的应用,从AI辅助微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的文案的写作和申报,到未来设计师的技能图谱与培养路径、设计类微专业与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校企合作模式解析,联合培养、共建课程、共建工作坊与实验室;如何吸引行业专家与企业导师参与微专业教学,如何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等。
第四部分:案例分享与研讨交流
学员分组研讨与专家答疑:根据学员需求,进行分组讨论,就各自院校在微专业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度交流;邀请专家现场答疑解惑,为学员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
线上工作坊形式:学员可携带本校微专业建设方案,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改与完善。
九、主讲专家和授课主题
序号
|
授课题目
|
授课专家及简介
|
1
|
高等学校设计类微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
范凯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2
|
上海交通大学“AI+创新设计”微专业的创新与实践
|
胡洁,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长江学者
|
3
|
设计微专业师资能力提升:从专业教师到教育创新者
|
王震亚,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教育部设计理论虚拟实验室主任
|
4
|
南京林业大学人工智能创新设计、数字乡村设计等微专业建设的经验介绍
|
祝遵凌,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
5
|
打造设计学科微专业超市, 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一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微专业建设的五年探索与实践
|
刘珂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设计学教授
|
6
|
校企合作的设计人工智能微专业工作坊与实验室建设和实践
|
李晓梅,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博士后研究员、特赞教育负责人
|
7
|
智能体辅助微专业建设文案的申报和未来设计师的培养路径
|
范凯熹
|
8
|
线上答疑、咨询与辅导拟定本校设计类微专业建设方案
|
范凯熹
|
十、培训费用
鉴于微专业建设工作需要,建议团队参训,¥5,980/团队(含3名微专业建设成员,如院系领导、骨干教师、教学秘书和1个微专业建设方案);个人参训培训费¥2,580/人
培训费含所有参训人员的培训证书,委托“上海晨知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代收并开具发票。费用需在开班前转账至以下账户,会议期间可取得电子发票,汇款请注明“学校名称”-“姓名”,方便联系。账号如下:
单位名称:上海晨知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账号:1001053309000038664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芙蓉江路支行
十一、联系与报名方式
联系人: 涂老师:手机/微信 17821798398 或 18917545109 )
在线报名:http://www.nacg.org.cn/service/szpx/reg